「泥」意想不到設計

撰文/林裕恩

有泥有我

宜蘭具有豐富的自然文化、歷史人文資源,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塊土地同時也是臺灣水泥的生產重鎮,亦是「泥物空間」創辦人-官家緯、許智凱及黃偉倫的家鄉。

三位創辦人是土木系的大學同學,本身對於建築、材料、設計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還是初生之犢的家緯被公司派去負責建材展的設計,臨危受命之下也激發了無窮的創意,成功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可愛產品,除了大受好評外,也令公司的聲望更上一層樓。

進駐在中興文創園區興工一場的泥物空間,為園區設計別具特色的名片座。(張菀庭/攝)

「一般人對於水泥、混凝土的印象都是比較死板無趣,那如何去抓住評審的目光,我們就是想辦法設計一些可愛的飾品或是日常生活用品,讓大家看到這些平常可能比較冰冷的材料,原來也有這麼清新可人的一面。」官家緯侃侃而談

化腐泥為神奇

「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別人重視,被別人喜歡,真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一談到自己的手作,許智凱滿眼放光。

工坊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許智凱經過無數次調整材料比例的成果。(張菀庭/攝)

經歷了建材展的成果豐碩,公司也為此開設了全球首創的水泥展售中心,屢屢創出佳績的兩人也開始自行研發產品,慢慢投入市場。「消費者的反應都很驚奇,想說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水泥製品。」官家緯笑著說。經過好些時日的打滾探索,從設計、建模、製造、團隊組建、合作廠商、顧客反應等等都了然於胸後,便是時候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了,費時5年,「泥物空間」工坊正式進軍文創業,開始為每個來訪的旅客,獻上他們最別緻的水泥精品。

「去化」是官家緯在訪問中不斷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消化工業副產品,舉凡餘渣、淤泥、廢棄土石等。「我們很開心能為環保貢獻一己之力,畢竟水泥業屬於比較耗能的產業,有機會成為永續綠能的一份子,當然是盡量去做。」透過許多部門的協調溝通和專業人士的技術交流,工坊裡的精品越發生氣蓬勃、革命性的創新,徹底顛覆普羅大眾對混凝土的刻板印象,讓人不禁感嘆「原來水泥可以做得這麼精緻呀!」

臺灣造型盆器是泥物空間初創時期確立定位的主要產品(張菀庭/攝)

泥物空間 & 隨泥所欲https://www.facebook.com/Cementmold.tw/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