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珊瑚雕刻師-珊瑚法界博物館

撰文:林凱若

台灣三大漁業重鎮之一的南方澳,除了豐富的漁獲量和海洋資源,珊瑚加工業在珊瑚外銷時期更是當地家家戶戶的共同記憶。現在的南方澳居民家中也普遍都還留有珊瑚珠寶,珊瑚加工在這個地區不只是一個產業,而是群體生活中的一部分,位在南方澳漁港旁巷弄中的珊瑚法界博物館就記載著這段繁華的歷史。

珊瑚法界博物館外觀(謝令怡攝)

南方澳的「豆腐興」

珊瑚法界博物館由賴榮興師傅創立,是現任館長賴元淵的父親。賴榮興的父親在他國小時舉家從壯圍搬到當時漁業繁榮的南方澳,從賣豆腐開始白手起家,經歷了許多餐風露宿的辛苦日子。後來南方澳迎來了珊瑚產業的巔峰時期,被當地人稱為「豆腐興」的賴榮興也因緣際會下跟著弟弟學做珊瑚加工,意外發現自己對珊瑚雕刻的天份,因此開始全力投入珊瑚雕刻創作。

從珊瑚雕刻到文史保存

賴元淵說,外銷時期的珊瑚雕刻都是依照日本或義大利的樣式喜好來創作,父親在當時的原創作品可說是非常前衛,因為他在創作時融入了本身的佛教信仰和賞石、玩樹的興趣。最初賴榮興打算創立個人美術館展出他的雕刻作品,但後來看到南方澳產業紛紛衰微因此決定投入史料文獻的保存,並將個人美術館轉型為博物館。賴元淵笑稱父親當時的目標簡直是「歪樓了」,原本專業為珊瑚雕刻的他反而花了更多時間在當地田野調查、投入地方文史工作。

賴榮興師傅的作品融合佛教故事,結合奇木底座設計,獨樹一格(謝令怡攝)

「我父親創立博物館那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民眾的不理解」賴元淵說,對南方澳在地長輩來說,珊瑚加工品通常會被套上商品思維,因此大家在面對珊瑚雕刻時不會以「高級藝術品」的態度來觀看。

儘管博物館創立初期不被理解,父親還是持續將珊瑚雕刻的熱情延伸到對南方澳的關心,加上看到在地產業因為自然資源減少和人口外流而衰敗的感慨,他很早就立下目標要透過文史工作回饋社會,算是社會責任的先驅。

珊瑚法界博物館館長賴元淵(謝令怡攝)

做任何事都勿忘初衷

賴元淵接手後嘗試了許多能繼續將父親理念發揚光大的新作法,希望能從不同的面向來將珊瑚藝術融入大眾生活,觸及更多人看見南方澳的珊瑚,不管是金工珠寶體驗教室、博物館一樓的手沖咖啡、珊瑚情感記憶工作坊等,都是希望來參觀的遊客能感受到「珊瑚對南方澳來說是如此的貼近日常生活」。

博物館二樓的金工體驗教室,教導居民將家中祖傳珊瑚親手加工包鑲後製成日常可配戴的戒指(謝令怡攝)
珊瑚情感記憶工作坊延續在地居民對珊瑚的情感記憶(珊瑚法界博物館提供)

珊瑚法界博物館

官網:http://www.coralmuseum.net/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oralmuseum/

信箱:coralmuseum.net@gmail.com

聯絡電話:03 996 3355

分享